【明報專訊】投資市場近年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日烈、利率持續高企,市場信心不足甚至處於下行的大環境,法國外貿銀行董事總經理、亞太區併購業務主管趙恬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,這雖然無阻併購出現,惟併購落實數量確有減少,每單併購交易亦需要更長時間以通過監管機構審查。面對新挑戰,她料愈來愈多使用可轉股本、Earn-out即俗稱盈利結算或對賭條款等形式去制訂併購方案。
趙說,通常隨着新股市場回暖,收購合併活動亦會在隨後6至12個月轉旺,她雖然對香港及亞洲的併購市場審慎樂觀,但在當前地緣政治等多項因素纏繞下,料交易執行量會下跌,完成交易亦較以往需時更久,「原因是涉及到需要風險評估及規避、需時制訂創新交易架構、盡職審查,並因涉及監管機構介入需加長最終交割時間。因此要完成交易,需時12至18個月已是常態」。同時由於市場交易自2021年歷史高位顯著下跌,買賣雙方叫價有非常大差距,至今未完全恢復,「以前偏重直接用股本收購,到目前不能滿足市場所需,因此要引入創新形式,併購方式亦變得多元化」,當中的機制包括可轉股本,甚至可轉價格。
為面對市場出現的不確定因素,甚至價格波動性,她還指引入Earn-out如對賭的機制會變得普遍。據此買賣雙方在執行交易時不再純看某一財務指標行事,而是參考擬併購項目的盈利狀態依期付款,讓買賣雙方分攤交易風險,將重大不利因素藉此消除。她說,由於息口比之前為高並引起市場關注,因此過往透過槓桿去提高回報的做法不再通行,更多關注聚焦於項目的盈利、定價、抗風險能力,以及供應鏈是否夠分散。
從併購買賣而言,趙恬稱,中國市場仍然是區內市場第一位,不見得交易減少。從戰略投資角度而言,中國市場更是「大到不能忽視(Too Big to Ignore)」。她謂,外資仍對內地的能源過渡(Energy Transition)、科技、消費品及電動車行業感興趣,並會伙拍合作伙伴去併購分散風險。她續稱,在亞洲及中國的私募基金的投資組合不少已持貨5年以上,已有較大壓力去出售投資套現,故預期市場會有很多交易出現。至於內地企業「走出去」投資方面,她稱環繞能源礦業、TMT科技及汽車領域為主;地域方面,則很多買賣在亞太區、東南亞市場發生,甚至有更多個案跟着「一帶一路」的足迹遠赴中東及拉丁美洲去尋找項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