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eymonday
指數/外匯
明報APP

即時財經新聞

【羅仕揚專欄】誰殺死了瑞信?

兩瑞合併,無疑是金融業大事件,百年老店瑞信將會湮沒在歷史洪流中,別說是一年前、甚至是一個月前,估計事情會發展到如此地步的人,其實不多。瑞信在經歷Archegos及Greensill等醜聞後,當然有它自身的問題,但在行內人眼中,卻顯然未至於不濟到要馬上倒閉。媒體及環球財金界KOL、Influencer,在美國兩間銀行倒閉後,突然將矛頭指向瑞信,所觸發的信心危機,或許才是令瑞信極速倒下的原因。

投行出現財政壓力,瑞信不是第一間,也顯然不會是最後一間。大家說Deutsche Bank要倒閉說了多少年?至今依然屹立不倒,大概沒有人想過Deutsche的壽命會比瑞信更長吧。07、08年的次按危機,相信大家仍有記憶?不單止美國銀行及保險公司遭殃,今天收購瑞信的瑞銀UBS,當年也曾經陷入財困,而且是幾乎要倒閉級別的財困。UBS當年如何走過險境?集資、重組、靠政府打救,甚至要瑞士政府入股,所走的路與瑞信近幾個月的挽救方案,其實並無分別,而且做法也十分正路。

對比今天的CS,當年UBS面臨的困境其實更嚴峻。CS是硬橋硬馬式輸錢,Archegos的中概股崩盤及Greensill破產,虧蝕金額早已反映在賬目上,而且加起來大概也是10B瑞郎;當年UBS次按相關「有毒資產」,卻「揸到一褲都係」,而且虧損有機會陸續有來。數字不說謊,單是08年,UBS虧損達20B瑞郎,是CS兩大醜聞合共虧損的1倍。幸運的是,當年UBS的援助方案,並未受到太大的政治阻力,而且未有KOL帶動風向「唱衰」,不單瑞士央行順利貸款、甚至連入股也輕易「過骨」。對比瑞信連接受瑞士央行的借貸,也隨即引起瑞士本土政黨的反對 (這又與瑞士今年是大選年有關),最終促使國家機器出動,推動兩瑞合併。同樣面對困境,CS的命運遠比UBS淒慘得多。

Archegos和Greensill是殺死瑞信的原因嗎?兩大醜聞對瑞信的打擊當然大,正因為有這些因,才有觸發信心危機的果。去年十月,一位澳洲記者突然發貼文,說一間大型投資銀行瀕臨破產,市場隨即聯想到「個底花晒」的瑞信,結果觸及大批客戶提走巨額資金,而金額更是史無前例的1,105億瑞郎。

1,105億瑞郎是一個甚麼概念?折合港元大約9,000億,等於1.5個「明日大嶼」造價。當港府也要通過融資來進行「明日大嶼」計劃,一間銀行卻在一個季度內,被提走等同1.5個「明日大嶼」計劃的成本,可以想像影響有多大嗎?瑞信去年全年才流走1,232億瑞郎,等同九成的資金流失也是在第四季被提走。換句話說,即使是兩大醜聞,對瑞信資金流走影響也只是百億瑞郎;沒有那位記者的瘋言瘋語,根本不會觸及規模如此大的騷動。事後那位記者刪了貼文,連道歉也沒有一聲,就甚麼責任也不用負。難就難在,瑞信被人提走逾千億瑞郎,竟然也捱得住,而季內供股集資金額也不過是40億瑞郎。試想像若相同事件發生在資本實力雄厚的滙豐(0005)身上,「頂唔頂得順?」,也屬未知之數。

理性看數據,截至去年底,瑞信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(CET1 Ratio)為14.1%,流動性覆蓋率(LCR)是144%,數字比不少歐洲銀行表現更佳。或許有人會說,美國證交會不是說瑞信財務報告有重大缺陷(Material Weakness)嗎?你怎知道這些比率不是假數?留意SEC說的,是制訂財報的內部管控存在重大缺陷,說的是程序問題、管控問題,而不是數字的真確性;但標題黨卻忽視了「內部管控」四個字,一窩蜂簡略為「瑞信財報有重大缺陷」,甚至將之影射為假數。當然這也怨不得人,歸根究底,若不是之前的一系列醜聞,豈會任何少許負面的消息,也變成了重大負面?

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,是瑞信最大股東沙特阿拉伯國家銀行,突然指不會再向瑞信注資。連極具資本實力的油王也決定不玩,市場信心迅速崩潰,短時間內再面對極龐大的資金流走 (合理推斷,瑞信至今未有公布最新資金流走情況),瑞信亦不得不向瑞士央行求助。然而若細心看沙特人的說法,他說不會再注資,原因是已觸及10%的外資投資門檻,換句話說,是想買也不能買。當然,他沒有說過自己想加碼,但傳媒卻將之塑造為「連油王也覺得被搵笨,決定收水」的形象。

不知是Lost in Translation,還是其他原因,沙特錢莊掌舵人用了”Absolutely Not”,來回答記者有關會否再向瑞信注資的提問。由於這是頗為強硬的說法,也不能太怪記者有否曲解他的意思,但恐怕他也想不到一個簡單的回答,盛惠逾10億美元。沙特人後來「知衰」,24小時內已迅速到CNBC再做訪問,指市場對瑞信的恐慌是毫無根據(Completely Unwarranted),又說瑞信獲瑞士央行支持後,不需要更多資金。然而資訊年代Soundbite先行,”Absolutely Not” 遠比 “Completely Unwarranted” 搶眼。沙特錢莊的解畫,在負面新聞較吸睛的Agenda Setting下,報道遠比「收水」的覆蓋少。當然沙特人最終也自食其惡果,自己點燃的藥引,最終落得「財散人安樂」的下場。

巨額虧損,瑞信捱得過;信心危險,卻是無法填平的地洞。皇上賜婚,臣子不敢不從。兩瑞合併,The Rest is History。

瑞銀不想「娶」瑞信,這是金融界共識,畢竟過去兩年,不知多少瑞信客戶已因信心問題,自動過戶到瑞銀?UBS「坐住贏」,為何要幫CS收拾爛攤子?然而瑞信雖然算不上的「筍盤」,但經過幾季業績的撇帳及減值等的「裝修」後,肯定未至於是「危樓」。IB業務再不值錢,PB及WM爛船也有三根釘。用蔗渣價錢,買了有燒鵝味道的業務回來,想想其實也不太負面。難怪UBS股價在合併消息公布後,雖然曾經急跌,即日已經倒升,翌日更顯著抽升!資本市場無寶不落,肯用真金白銀追貨的,又豈會「死錯人」?

兩瑞合併,大規模裁員無可避免,特別是業務極重複的IB部門。然而又回到瑞士大選年的考量,瑞士各政黨為保選票,已就合併後的職位處理問題提出質詢,以免大批瑞士人被裁。基於政治理由,如無意外,瑞信本土員工將可順利過渡,至於近幾年支撐著集團收入、包括本港在內的亞太區業務員工,將會慘成棄子,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
羅仕揚

 

相關報道

【羅仕揚專欄】打風開市「自己諗掂佢」

【羅仕揚專欄】Adani特約:沽貨生死時速

【羅仕揚專欄】決戰利市封

【羅仕揚專欄】ESG只是遮醜布

【羅仕揚專欄】肺炎清零!強國不敗!

【羅仕揚專欄】仍然在返工都應該要慶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