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eymonday
指數/外匯
明報APP

即時財經新聞

【羅仕揚專欄】人人都是「中特估」?

一潭死水般的港股,無論是勞動節假期前後、北水回歸與否,似乎都未能為市場掀起任何波瀾,卻不知從那裡爆出的「中特估」,突然在短時間內搶佔投資者眼球,但炒作不了幾天,卻又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,不帶走一片雲彩。

「中特估」三個字,初讀起來「蹺口又劖手」,卻原來是「具中國特色的估值系統」的簡稱,來自去年11月中證監主席易會滿的一次演講。然而為何去年11月提出的概念,要到今年5月,足足遲了半年才來炒?甚麼人、甚麼時候開始重提此概念?網絡上搜尋一番也未有答案,只覺得千頭萬緒,現時已難以稽考,只能說是耐人尋味。

過去一兩星期,市場已就「中特估」的意思作出無數解讀,但用人人都聽得明的方法解釋,就是官方覺得國企央企估值低迷不合理,市場如果對中國經濟的「強」有足夠了解,就應該會為這些在各自領域中舉足輕重的公司,給予重新估值的機會,而這個重新估值,指的當然是提升、而不會是下調。正因如此,各國企央企板塊水漲船高,率先炒起的是電訊股,接著是石油股,其後由內銀內險接力,到基建、金屬等板塊開始有資金追捧時,「中特估」概念已炒到水尾,相關股份亦應聲回落、打回原形。

「中特估」股份過往估值一直較便宜,是人盡皆知的事,若果期望這批國企央企獲重新估值後,「博一博,單車可以變摩托」,入市之前,首先就要想想,為甚麼市場明知這些股份便宜,卻一直給予較低估值?國企央企的優點不少,大到不能倒是鐵一般的事實,而且業務又穩健,派息又高,大部分均是行業龍頭,理論上對投資者應該極具吸引力,但「欠缺高增長」,卻是這些公司的硬傷,亦是吸引不到資本青睞的原因。

沒錯,對保守投資者來說,一年收到七八厘股息,確實是件賞心樂事,但股票市場投機者眾,而且有智慧不如趁勢,往往能夠在短時內倍升的股份,都是賣夢想、賣憧憬的趁勢股,投資市場心雄者眾,投機客無不期待點石成金,被視為「悶股」的穩定收息股乏人問津,只能與酷愛收息的「息魔」同行。「息魔」的投資策略普遍是長時間持倉,只要「坐贏」通脹,就已等同取得勝利。缺乏資金的來回進出炒作,國企央企估值自然長時間低迷。這個情況,倒不是官方一句要「重新估值」,就可改善得來。

管理上的惰性,亦是國企央企的致命傷,單是比較兩大內險股——民企中國平安及國企中人壽(2628),或許已闡述了一切。市場一向給予平安較高估值,原因是民企對盈利的追求,一向有較強烈的欲望。過去幾年疫情橫行,平安在挽救業績方面花了不少功夫,包括節流、減少代理人數、進軍四五線城市等;但中人壽呢?倒充分發揮「少做少錯,不做不錯」的國企精神,讓盈利跟隨A股表現肆意波動,彷彿被動式管理就是最佳管理。

具「國家任務」的國企央企,由於有著穩定民生需求的責任在肩,影響著潛在回報,亦是市場折讓其估值的原因。以石油股為例,內地嚴控成品油價格,以免對民生構成額外負擔,在低油價下,成品油價格要跟著降,實行「與民同樂」;但在高油價下,卻未必能輕易加價,煉得越多、蝕得越多的情況,也不是未曾在油企身上發生過。煤企情況亦不相伯仲,燃氣股、電力股等,在不能加大市民負擔的大前提下,也限制其利潤增長空間。

「國家任務」不單體現在民生上,有時更牽涉到戰略資源,甚至外交關係。以中國鐵塔(0788)為例,電訊塔樓既是民生通訊服務的基石,更是重要戰略設備,倒不是輕易就可向三大電訊商這三位大租客「加租」,而且那些租賃協議一簽就是五年,好處當然是穩定收入Secured,但壞處自然是增長前景已被鎖定。基建股風險更大,過去十年,「一帶一路」倡議下,三大基建股響應國策走出去,承接大量友好國家、戰略伙伴的合同,風平浪靜當然好,但誰能保證這些本身財政情況不大理想的國家不會賴帳?到時基於外交關係,國企難以「追數」,「埋單」的卻是小股東。

當然,以上幾大原因,不是要去否定國企央企的價值,若果從穩定性、防守性及股息等方面考慮,國企央企絕對值得投資,但市場長時間對這些股份給予低估值,自然有其原因。真金白銀不騙人,金融市場倒不是官方一言堂,說要給予具特色的估值系統,市場就真的會為它們重新估值。

更離譜的,是當「中特估」概念發酵後,不少評論越拉越遠,說「具特色的估值體系」,也包括具國策支持的軍工股、芯片股、新能源汽車股等,大概就是說國策支援強大,有國策自然有生意有補貼,外資看不懂,自然不知應該要用特別方法來分析。更有甚者,說科技股也具「中特估」概念,全因國策大推「數字經濟」,民生用科技普及化,亦應該給予這些股份一些特別的估值方法,卻似乎忘卻了科技股,偏偏是國家收緊監管的重點。照這樣推算下去,豈非人人也是「中特估」?

記得那些年,滬港通剛開通之際,不少AH股折讓較大的股份,H股紛紛炒上,市場解讀是外資及本港投資者「唔識貨」,令H股長期折讓,更了解內地情況的北水一來,自然會懂得「掃平貨」。八年過去,「掃平貨」之說成空話,卻想不到AH折讓概念在「中特估」下又再復辟。然而當內銀受「中特估」熱潮帶動而急漲的那幾天,沽貨最狠的卻是北水!到底是了解國情更多的內地投資者,是否比跟風炒作的本港股民,對「中特估」有更多認知?誰人才是真正「識貨」?北水不會直接回答你,而是用實際行動告訴你!

羅仕揚

【羅仕揚專欄】離別的規矩

【羅仕揚專欄】科企流料有陰謀?

【羅仕揚專欄】誰殺死了瑞信?

【羅仕揚專欄】打風開市「自己諗掂佢」

【羅仕揚專欄】Adani特約:沽貨生死時速

【羅仕揚專欄】決戰利市封

【羅仕揚專欄】ESG只是遮醜布

【羅仕揚專欄】肺炎清零!強國不敗!

【羅仕揚專欄】仍然在返工都應該要慶賀